《欧陆拂光-读堂》之五



     巴黎有许多有趣的地方,蒙马特高地无疑是其中之一。这里是艺术家们的聚居地,毕沙罗、达利、莫奈、高更、德加、毕加索、梵高、马蒂斯、郁特里罗、雷诺阿等在此创造了许多不朽作品;这里的红磨坊、黑猫夜总会活跃过吉尔贝、布理昂、阿芙丽儿、黛莉达等一干明星,脍炙人口的《红磨坊》、《天使爱美丽》、《三日杀戮》等电影也是拍摄于这里;甚至名人们死了都愿意呼吸这里的地气,小仲马(还有他笔下茶花女的原型)、傅立叶龚古尔左拉、司汤达、海涅等世界级的人物就长眠在这里;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享受鲜花最多的,是传奇女星黛莉达。这里的网红打卡地爱墙用三百多种文字写成的我爱你,而爱墙的灵感竟然来自于我国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诗:起造一座墙/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我还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命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我不是文青,对艺术也是门外汉,而且早已过了恋爱的年纪。 吸引我的不是这里生的浪漫,而是这里死的惨烈。在其他游客感到最惬意的一个地方,我的感受却很窒息。

    蒙马特这个名字,据说就是殉道者之山的意思。这个名字来自于巴黎的首个主教圣德尼的故事:公元250年前后,罗马皇帝德西乌斯迫害基督徒,德尼在蒙马特山上遭斩首,传说他手捧自己的头颅,边走边向人们传教,如此走了十多公里才倒下(图9)。当时的巴黎方言中殉教者Martyr一词是martre,这就是蒙马特山名字的来历。

   公元475年左右,山上建立了一座小教堂,从此便成为纪念殉道者的朝圣地,许多基督徒被埋葬在蒙马特,听说山上女修院(图12)里还有一座殉道者殿堂(我们没有走到那里去,据说已经被毁)。1534 8 15 日,洛约拉的四位修士在殉道中宣誓他们的贫穷和贞洁的宗教誓言。这份蒙马特誓言由当时该团体唯一的神父皮埃尔·法弗尔接受,这就是在天主教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耶稣会的起源。

    一场革命改变了一切。1871年,著名的巴黎公社首先从这里开始起义。起义过程中他们处死了总主教乔治·达尔博伊另有超过50名信徒被杀害。起义最后也是在蒙马特山遭到失败,起义军在政府军的攻击下,在山上的石灰矿全军覆没。在对起义者的审判中,7,500人被监禁或者流放,大约20,000人被处决。政府组织了一次针对起义原因的调查:调查结论是,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上帝的信仰,这个问题必须立刻得到纠正。作为这个结论的执行部分,在乔治·达尔博伊的继任人吉伯特主教的主持下, 位于蒙马特山顶的圣心堂1876年开始动工,被定义为巴黎公社社员所犯下罪行的补偿  教堂建设由信徒捐款启动,后政府法令将其作为公共事业的事项,四十多年后于1919年落成。圣心堂全部用一种特殊白石材垒砌,这种石头接触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使得眼前的这座大教堂显得晶莹剔透,愈久弥新;。居高临下的地形,由建筑师保罗·阿巴迪设计的罗马-拜占庭风格,又使得这座教堂可以俯瞰整个巴黎而格外壮观,美不胜收;整个教堂很多设计细节都包含法国独特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元素,如它的白色圆顶是巴黎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标,教堂后面有一座84米高的方形钟楼(图5),里面有一口世界最大的萨夫瓦亚德钟,门顶两侧有两座骑马的雕像,一座是国王圣路易,另一座是法国的民族女英雄贞德(图1)。正如乔纳斯写到的那样 宗教和民族复兴项目中,将天主教机构与世俗机构联系起来,其主要特征是恢复君主制和在官方虔诚的文化框架内捍卫罗马

     由于并非出于纯粹的宗教目的,这座教堂的建设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存在争议。现在法国这个传统天主教国家的信仰衰落,就可以从这座教堂表现出来:它虽然外表洁白透明,内里却充斥非信仰元素;它虽然高入云霄,却只能够服从国家权力。一种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掺杂在宗教信仰中,一种把祖国放在首位而天国居次的宗教,早已不是基督教而是法国教了。这让我想起我的祖国正在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的基督教中国化”——与圣心堂呼召人们回归信仰的萨夫瓦亚德钟已经破损了一样,基督教中国化也注定是一场历史悲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道就是神”——《约翰福音》系列讲章之二

基督之光——《约翰福音》系列讲章之三

基督的救赎超越宗教——《约翰福音》系列讲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