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2的博文

耶稣潔淨聖殿说明了什么?——《约翰福音》系列证道之七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見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 約二 13~16)        主耶穌潔淨聖殿一事,其他三卷福音書均記載, ( 參太廿一 12~13 ;可十一 15~17 ;路十九 45~46) ,《约翰福音》的记载只是时间上与另外三卷福音書不同。所有的解经与讲道讲到这个事件时都强调“物質的聖殿與屬靈的聖殿”,解释的重心都放在耶稣强调的“人心才是敬拜的圣殿”,因为本章 19 祂對猶太人說 : 「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祂是以祂的身體為殿,指著祂的身體要復活而講的。耶稣用意似乎在“除去一切屬地的財利”。这一解释从“宗教改革”以来就深入人心,我们每一位会众也清楚其中的属灵意义。但是,《圣经》中神的话语非常丰富,是“充充满满有真理”;怎么是“充充满满有真理”?那就是从左面看是真理,右面看也是真理。而且,有些真理要几百年几千年才发掘出来,比如三位一体和因信称义,都没有写在《圣经》中,是后来的神学家们从中发现的真理。那么,我们今天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这一事件。        首先我们回顾这一事件: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在《圣经》的记载中,主耶穌曾多次到耶路撒冷去,也多次進入聖殿。但在这次之前从沒有任何过激的行为。因为耶稣生在律法之下,他来是为了成全律法;所以他给予每一个逾越节完全应有的尊重;甘愿顺服摩西律法的要求,我们都还记得他 12 岁时坐在殿裏面跟文士辯論神的道,以致忘记了回家,说明他对聖殿是非常依恋的。但这一次祂 “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15 ~ 16 )。 为什么?客观上说明犹太教的腐败已经十分严重,把一些原来方便人们的规矩变成了牟利的手段,这不但是属灵的欺骗,如果仅仅如此,犹太教作为“宗教组织”尚是“分内”之事;现在犹太的上层祭司、文士们把属灵的权柄变成属世的权力,把自己变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罗马统治者的帮凶,对人民进行了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因此更加引起了耶稣的愤怒;主观上耶稣知道这

耶稣的神迹——约翰福音系列讲章之六

读经: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 ( 原文作婦人 ) ,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祂母親對用人說:『祂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那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祂的榮耀來;祂的門徒就信祂了。」——《约 2:1-11 》 今天我们来到《约翰福音》的第二章。在第一章宏观交待了耶稣道成肉身的背景、意义之后,第二章开始追随着耶稣的脚步记录。而一开始,就遇到了“以水变酒”的神迹奇事。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些从大陆来的弟兄姊妹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无神论教育,都是不相信超自然的存在。在讲解经句前,我以我自己的生命见证来“以身说法”神迹奇事。 我的前半生曾经是一名研究宗教的官员和学者,除了从历史书中见识“神异僧”“羽化登仙”“虹化”等宗教神迹外,年龄大一点的都记得上世纪八 - 九十年代的“气功热”。我就是“气功热”的幕后推手之一。当年我与谢永健、柯云路一起搞了一个“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一大批牛鬼蛇神网络麾下。我并不是任何门派气功的信奉者和修炼者,我的目的是:证明或证伪神迹奇事。因此,我可以冷静客观来看待这些“大师”。我亲眼所见的神迹奇事数不胜数,如“盲目识字”“气功拔牙”“指挥意识”“隔山打牛”;少数民族的“过阴”“放蛊”“砍红山”;道家“ 谶纬符箓 ”、“行气导引”;藏传红教的“万僧甘露丸”我也有,红教的三大秘术之一的“扎龙”,我相信全世界只有我拍摄得有纪录片,等等。可以说,我即使不是见识最多神迹奇事的中国人,也是见识最多神迹奇事的中国人之一。虽然这些神迹奇事绝大多数我并不能识破背后的机关,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是魔术,换句话说,都是人的骗术。为什么?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表演之前,我都要求“以身试法”,但表演者都会以各种借口推脱;而表演者指定的见证人只能是看作他们的“托”。当然,有一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