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2的博文

道可道非: “自在永在”之道如何成了“谶纬符箓”之教?——基督教视野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第十七课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 (《约 1:1 》)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 (《西2:8》) 你們卻要這樣待他們: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下他們的木偶,用火焚燒他們雕刻的偶像。——(《申7:5》) 耶和華說:“他們為什麼以雕刻的偶像和外邦虛無的神,惹我發怒呢?”——(《耶8:19》) “你们从列国逃脱的人,要一同聚集前来,那些抬着雕刻木偶,祷告不能救人之神的,毫无知识谁从古时指明,谁从上古述说,不是我耶和华么?除了我以外,再没有神;我是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没有别神。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上帝,再没有别神。我指着自己起誓,我口所出的话,是凭公义,并不反回,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凭我起誓。人论我说,公义,能力,惟独在乎耶和华。人都必归向他,凡向他发怒的,必至蒙羞。”——(《赛45:20~24》)    言道,辨“道可道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开篇的名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甚至黄口小儿都可朗朗上口。然而中国古文没有标点句读 (那些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 ,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断句是否符合老子原意。如果重新标点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成现代语言:“道可导向它的反面,才是亘常不变的道;理念可以正反两面言说,才是经久不衰的理念”,不是更能反映老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和其圆通无碍的方法论吗?  ① “曲线入仕”的“终南捷径”   所有介绍道家的书籍和文章都会谈到这样一个现象:即道家在几乎一切方面都与儒家、法家“反其道行之”:法家必是仕士,儒家争为仕士,道家则多处士、方士甚至隐士;儒法专在“形而下”,道家专在“形而上”;儒法着力“秩序”,道家着眼“生死”;儒法“修身”“正己”,道家“舍己”;儒法积极看世界所以强调入世,道家消极看世界所以主张遁世;儒法讲“忠孝”,道家认为是“不得已”;儒法专业“建构”,道家专业“解构”;儒法重功名权力,道家主清静无为;儒法是积极的“自制”,道家是消极的“放任”;儒法主张天道圣人为仁,道家则天地圣人都不仁;儒法强调“大一统”,道家主张“小国寡民”;儒法伸张“天人感应”,道家回应“天道自然”;儒家的“天”生成偶像崇拜,道家的“道”导向唯物主义;儒家的“人之君子”,道家则谓“天之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