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3的博文

母亲的遗产

明天,2月25日,母亲离开我们一年了。大姐在母亲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一直陪伴照顾着她。母亲走后,大姐便举家搬去成都儿子那里——小孙儿小孙女都快长大了,大姐还没顾得上去疼他们。 行前,大姐整理母亲的遗物——那是文革中间我们自己用废木料打的两口木箱。木箱里除了母亲的旧衣物,还有就是她在清纺工作期间便宜买的各种布头。用这些布头,曾经给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缝制过内衣裤,穿在身上不怎么舒服,但心里满满是“慈母手中线”的爱。——这就是武胜四大家族之一的千金、教会大学的摩登女生、总统府简派官员的太太、在省人民政府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干部的全部遗产! “母亲的遗产”还不能完全归罪于我们处在一个掠夺财富社会和物资匮乏的时代,在这些客观条件之外,母亲的“利他”性格也是关键。哲学家们说,人性都是自私的,人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可是母亲是个例外,她从来没有要求别人替她做什么,哪怕是自己的儿女。我们不知道母亲爱吃什么,而母亲却能在我们去看望她时端出各自最爱吃的菜;我们不记得母亲的生日,而母亲却在每个儿孙生日时通知大家。。。在母亲去世时我写的“母爱”中有这样一些细节:“我的记忆中,每逢晚间有月光的时候 (为的是节约照明的电费) ,母亲总是要洗上一大脚盆衣物来补贴家用 (大概洗一床被子是1角2分,洗长沙发套是1角6分) 。此时我们三姊妹便依偎在她的跟前,争相报告我们的成绩,我们并不懂得“为革命读书”“为改变命运学习”这些大道理,我们只是知道,这是母亲满是愁苦的脸上解颐的不多时刻。母亲有时会给我们唱起家乡的童谣,逗我们开心 (那些童谣一辈一辈传下来,现在已经传到了她的曾孙) 。我们看不懂月光映照下她煞白的脸色,其实她的身体已不堪重负,而且心里比什么都苦,但她不能让我们看到她内心的苦楚。现在回想起来,別的孩子想起搓衣板是“肉痛”,我们想起搓衣板是“心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外婆、母亲和妹妹都饿成了浮肿,妹妹的肾炎又几乎要了命。夜半醒来,常常听到母亲小声的啜泣,她既不可能向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倾述,也没有痛痛快快大哭一场的机会;甚至,连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都没有——“母亲”的责任大于她自己的生命。“吃”是那一时代的主题,记得我们吃的是包谷饭,而母亲吃的是红籽面;她经常说“不饿”,把外婆盛给她的饭又拨出一些在我们碗里。印象最深的是发给她与外婆消浮肿的中药内有几粒红枣,她们也要挑出来拿给我们吃

律法中的公义与慈爱——《约翰福音》系列讲章第十七讲

今天我们来到第八章,通过耶稣不审判行淫妇女的故事,探讨律法与爱,审判与救赎,罪性与罪行的审判权,以及审判的公平原则等等问题。顺便,也联系到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批评。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在第八章1-11节:於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清早又回到殿裏;眾百姓都到祂那裏去,祂就坐下教訓他們。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祂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祂,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那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麼?』她說:『主阿,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圣经》中说:“律法的总归就是爱”(《提前:1:5》)。“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古以色列国实行神权政治,宗教的律法就是国家的法律,这在《圣经》的原文中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已经强调:爱是法律的核心和特征,这是基督教所独有的特征,其它任何的法律都不具备这个特征。下面,我们就根据耶稣不审判行淫妇人一案,来说明这个特征。 第一,神律法中的公义与慈爱。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打她”,这是一个非常机智的回答,因为耶稣提出了一个律法的新概念“爱”,这就是保罗解释的“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也就是神学家尼布尔解释的:“若是达成了这种爱的关系,即可不需要一切的诫命”。可见,这是对犹太律法根本性的解构,更是对犹太律法翻转性的建构。前面我们知道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带了这个妇人来的,他们想陷耶稣于罪中,如果违背了犹太法,就可以以此定耶稣的罪;如果耶稣遵守了犹太法,那就必然要定妇人的罪,这又违背耶稣自己“爱就完全了律法”,这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阴谋,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关于这点,我不同意“要么违背摩西律法,要么违背罗马律法”的解经,因为如果法利赛人是想让耶稣陷入“违背罗马律法”的陷

《欧陆拂光-读餐》

图片
兴致勃勃的《欧陆拂光》,计划有读堂、读城、读馆、读节等系列,结果低估了自己的懒惰,“读堂”未罢,便就从“日拱一卒”改为“见缝插针”,然后直接“躺平停摆”。再不动笔,“游议”便成了“游忆”,“游记”怕要成“回忆录”了,于是找个简单点的“餐”来“读”。 “回忆”要说到“记忆”,人体中有三个器官“记忆”最顽固,现身说法:其一为手的“记忆”,大陆驾车是“行右驶左”,澳洲这边是“行左驶右”,小小一个变向就使得我晕头转向,从此与汽车“绝交”,出行变“出无车”了;其二为嘴的“记忆”,居奥八个年头,小鬼子都该打跑了,我的英语水平仍然只有“morning”,一次内急,商场中问厕所,硬是无人能听懂,差点尿了裤子;其三为胃的“记忆”,我是六零年饿过来的“山猪”,粗茶淡饭吃蛮蛮香,到了澳洲后假装斯文,一次友人来访,我去定了西餐,巨贵不说,还要你半年前就下单;端上来:前菜一碟,牛排一块,甜点一盏,有“色”无“香、味”,有“相”无“份、量”,餐中若嚼蜡,餐毕仍半饥。从此更知我家“才德妇人”家常便饭的可贵,一时她骂我懒:“我死了看你吃什么”?想想也是,她死了我也只有饿死。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我们的“读餐”。此行的“总策划”小付姐姐知道我的“恐西(餐)症”,早早从我的家乡贵州寄来辣椒和其它调料;因为俄乌冲突宕机严重,她便提前驾车2000公里到巴塞罗拉等我们;行前嘱房客樊晖替我们做饭一餐。樊大导演手忙脚乱,算是完成了这“比拍一部电影还难”的任务,虽说味道比飞机餐好不了多少,但我们吃到了满满的爱心。 巴塞罗拉当然要尝尝海鲜饭和火腿了,建议大家敷敷哒哒的海鲜饭尝一次就算了,相当于“到此一游”,多了会倒胃口;西班牙火腿要150欧一斤,价格是我们贵州威宁火腿的十倍,味道却只有威宁火腿的十分之一。 法餐号称世界第一,到了两家网红店打卡,没辣没味,酸不拉唧,还夹杂奶臭。发现一家中餐馆,装修堂皇,却无人进餐。服务员大概知道他们的菜品不咋地,上菜时就拿来一瓶“老干妈”,为了这瓶“老干妈”,我们在这一家足足吃了三餐,活生生把一瓶“老干妈”干完。后来网搜到一家“正宗”中餐馆,吃了不说,37-8度的高温,另打包了两顿放后备箱路边野餐。 圣米歇尔山上有一家1880年的“米其林”,我们排了半天队,问“能不能打包”,人家一脸茫然——估计从来没有哪位顾客提出过此类要求。将就堂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剩了一多半,太太与小付姐姐各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