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谈录》


   余十好几年不读书矣。非不读书,实在无书可读。近来却一口气读到两本好书:山本朝常的《叶隐闻书》和姜澄清先生的《清谈录》。前一本,古代古人的书;后一本,当代古人的书。

说姜先生是当代古人——准确说是魏晋名士或南明遣民者——并非我一人的体会,与先生熟识者都有这种感觉。上述古人都是以清谈名世的,作为先生的弟子,二十多年来,我们也是受先生的清谈熏习过来的。时下,能清谈者不在少数。但尚清谈者渺若晨星。这不,北京某学术超女,厦门某时尚先生借招摇,上海某大师装神。毋庸置疑上述角们能清谈的本事,但他们已经全无了尚清谈的品性。角们托古借古,只是将作为时尚别墅里的明清家具。而姜先生不用托古,因为他本生就是古人

古人的清谈是在陋巷瓦舍或松林月夜中进行的,毋须借”“生事;古人的清谈是知音间的推心置腹,毋须借助摇舌鼓璜虚情藻饰;古人的清谈甚至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我心声流露,毋须当着满社会自况宗师。

还是来说说我们受用了二十几年的姜先生的清谈。我们这些弟子背地里都称先生为老姜”——当成哥儿们对待。主要的原因便是先生不用师徒间的授课,而采朋辈间的谈心。先生一进课堂便申明:小同学(我们老三届,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参差)可回宿舍睡觉,也可以到后排去睡,不要打呼噜就行。然后,信马由缰地发散,把个花开花落讲得惊心动魄,把个千年变局讲得刻骨铭心。引证处,先生正色:曾文正公教导我们……”我们方知道除伟大领袖外,古人也是可以教导我们的。……每每上课清谈,眼见这个青衫布鞋,不合时宜的半秃老者口吐玑珠,总以为中散、米癫、青藤、八大附体,使我辈如荒漠饮甘泉,醍醐而灌顶。

先生书画也是清谈,大面积的留白,黑与白的设色,半句的题款,似是而非的山水,无门无派的风格,法与非法间的笔墨……都是心声的流露和留与知音对话的空间。这些作品除却了凡尘喧嚣,活脱脱秦时明月汉时关,生活在当下的书画家是造不出来的。只有心境仍在古代的古人,方可从心托出千年之前的意像,鸣奏出宇宙间永不进化的天籁。

先生文章更是清谈,不哗众,不取巧,博大厚重的知识只作为悄悄话的话头,透着一股围炉间挚友的真诚,娓娓道来。记得读先生旧作《易经与中国文化精神》,篁篁巨册,把个中国文化剖析至微,正云里雾里,忽然一语收关:茫茫九派,沉沉一线,让你如受棒喝而顿悟。我不读书是害怕了越背越重的知识,而读先生的书,越放越轻:放下了面具,放下了体系,放下了科学,甚至放下了皮囊,赤裸裸以心见心,最后只剩下单纯。这样的书我爱。

我辈弟子八千,被先生斥为鼠辈,其中也有一些成为学术界、教育界、艺术界或文学界的硕鼠,浪得了些许虚名。众皆想学老姜笔法而不得要领。读《清谈录》忽然悟出,老姜笔法不是学出来的,而是行出来的。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都是古书和古人。我辈功名心重,利禄熏心的是无法真正去体会到的。师兄弟们,我们大家从此死去这条心吧。清谈之名是姜澄清之在谈,属他个人专利,也属与他一样的古人们才专有的。

与姜先生清谈,是我们这些弟子之幸;清谈有录,则是世上所有心存古意人之幸。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三自爱国,不折不扣一场政治运动(三)

三自爱国,不折不扣一场政治运动(一)

初谈“政教分立”——只有基督教可以提出这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