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电视专题片脚本)
解说词 | 画面提示 | 字幕 | 音乐 |
1、大漠荒烟,残阳西下,关西的驿道上,一头青牛踌躇独行,牛背上驮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青牛悠然地向西踱步,老者微闭双眸淡然面对道旁的萧瑟。从他扑满尘土而略显破旧的衣衫,可见他在这漫长的旅途上已有了些时日。 | “丝路”中驿道、景象、天漠,空镜、叠出老子骑牛画像牛蹄踏路的慢镜,摆拍老子西行的场景。 | 公元前六世纪 | 萧条的情绪音乐 |
2、老人姓李名耳,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老子曾在周朝担任过史官,他仰观天文,俯察古今,参透了天地玄机、世事轨迹,发现了生于万物之先,又周行万物之间的“道”。处在兵祸连连、巧取豪夺的时代,他那“玄之又玄”的学说,并不为人们理解和欢迎,在讲究刑名的法家,谈论民生的墨家,潜心胜负的兵家,安身人伦的儒家看来,“道”是“无用”的,就连当时最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孔子,在接受了老子教诲后,也只能充满敬畏地说道:“老子啊!他就是那天上的神龙,我也不能看懂啊!” | 老子画像数件、泉州老子石刻像、天像图、河图、洛书、先天太极图、电视剧战争场面、电视剧《孔子》中等专业场面。 | 注明画的年代、作者 | 背景音乐突出神意境 |
3、老子感到有些郁闷,他决定要找些明白人来讨论“道”,他恍惚听说遥远西方恒河边有一个叫释迦牟尼的人,在菩提树下觉悟了“道”,又依稀传来在更遥远的红海边一些先知在探讨“上帝”之事,于是,老子顾不得关山阻隔和年老体弱,踏上西行之路去寻找论道的知音。 一个偶然的事件,打乱了老子的计划。 | BBC《成佛之路》镜头,电视剧《耶稣》镜头。 | ||
4、函谷关是西去大漠的最后一道关口,守关的关尹名叫喜,是一位勤于思辨的学术青年,从种种中原传来的百家争鸣讯息中,尹喜特别祟敬老子。这一天,他正站在城楼上瞭望,见到披挂斜阳骑着青牛的老人,恍如一团紫气扑面东来,尹喜心想,“此必异人”,便匆匆迎了上去,探问下来,竟然是他梦寐以求的老师――老子。尹喜大喜过望,立马跪地施礼,请老师在函关小憩。 | 函谷关空镜,日本尹喜见老子图,其他版本的尹喜见老子图。 | ||
奔波了半年的老子便在函谷关停了下来,几天中,尹喜不愿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每天都软磨硬求,请他心仪的老师无论如何要留下一些教益。 老子并不想把还未讨论清楚的“道”理写成著作,而且主张行“无言之教”的他从来就认为任何著作都有欺盗名的嫌疑,可他又实在磨不过尹喜的诚恳,便决定就此一次的“未能免俗”。于是,他写下五千字关于“道”的论述,这便是《老子》一书的由来。这部伟大的著作后来被道教尊为根本经典《道德经》。在这部五千字的著作中,老子都说了些什么呢? 在这部旷世奇著中,老子反复说明他“清净无为”的主旨:他向人类指明了“顺其自然”的生存之道,他向人类抽象出“有无相生”的自然规律,他向人类描绘了“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他甚至向人类推荐“复归于婴儿”的生命态度。 | 摆拍灯光下两人的谈话,施礼。各种版本的《道德经》 | 出片名:《大道初成》 | 道德经 |
5、饱含了东方智慧的“道”就这样以一种无为而为的形式留在了人间,但“道”又如何成为了“教”呢?我们要走近另一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在《老子》一书流传了数百年后的东汉时期,沛国有一位博通五经的大儒名叫张陵。这位张陵读了一肚子儒家经典,忽然有一天却觉得这些学说对生命本身并没有意义,于是改学长生之道。为了找到一处清净的修行地,他踏破芒鞋一路西去寻觅。 一日,他来到位于四川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下,见山形若“鹤衔丹书”,想起“鹤鸣九皋,声鸣于天”的诗经章句,又察其地正临山区与平原、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交界点,一便于修行,二便于教化,便在这个名叫“天谷洞”的山洞中住了下来。在这里他整理所学黄老之道和神仙之术,又参予当地住民的原始巫术,假言托称受太上老君之言创立了“太上正一盟威之道”,也就是中国惟一的自创宗教――道教。 | “无极图”叠出太阳、太阳叠出张道陵画像。 张陵动画一组,鹤鸣山远景、天谷洞、新发现之“太上正一盟威之道”碑。 鹤鸣山近景,遗址空镜,相关内容对联、石刻。 采访道教文化副主编。 | ||
张陵在自己的姓名间加上“道”字,更名张道陵,这样更有天命神授的感觉。他自命为“天师”,因此,人们又将他创的教称为“天师道”。按照他定下的规矩,凡入教者都要交纳五斗米,故人们又称之为“五斗米道”。张道陵将传教之地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称为“二十四治”,“弟子户至数万”。至今,二十四治多数遗址尚存。 张道陵教法以神明盟誓、符咒效鬼为主,兼修行气、导引、房中、金丹诸术,奠定了中国道教符彔派的基本形式,他还被认为是“白日飞升、羽化登仙”的第一个现实中的修行人。 | 多处遗址、道教符咒、行气、金丹等图,鹤鸣山志有关记载。 | ||
张道陵之后,道教一度兴盛发达,有张角成立“太平道”,徒众一度致十万,后率“黄巾”起事失败;张鲁,传为张陵孙,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设立义米、义舍、赈救流民。统治巴、汉近三十年;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世界上公认留有著作的最早的炼丹家;葛洪,著有《抱扑子内篇》,是早期道教神仙方术和炼丹术理论化的第一人,也是在道教理论中吸纳了儒家思想的第一人。 | 《三国演义》中的场面,汉中遗址,张鲁像,魏伯阳像、《周易参同契》、葛洪像、《抱扑子》。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民间道教举事起义,一方面大量士大夫又加入到道教的行列,道教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向上层化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这个时候,不得不说到两个皇帝与两个道士的著名故事。 公元四二四年,有一个叫寇谦之的嵩山道士,诡称太上老君和太上老君玄孙李普文亲临嵩岳,命其辅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领“人鬼之政”。于是,前往魏都平城敬献道书。太武帝初对其举不以为然,并没有给予他见面的机会,左光禄大夫崔浩看出这是一个利用中原文化神化君权的机会,便极力向太武帝推荐,明确个中奥妙的太武帝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便派遣使者抬着玉帛去祭祀嵩岳。同时迎取寇谦之的其余弟子,于平城城南设天师道场,道场辉宏,每日举行祈祷六次。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再次降临,授给太武帝太平真君的称号。太武帝以此改元并亲至道场受禄,并封寇谦之为国师,至此,天师道大盛,一度而为北朝国教。 寇谦之对早期道教进行了改革,他的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引入儒宗礼教内容,摈弃可为农民起义利用的教义和制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由他改革后的天师道,称为北天师道。 | 《三国演义》有关场面,《中华五千年》有关资料,寇谦之画像、嵩山远景,“敬祀天地的电视资料,道场斋醮资料。 太上老君虚化。 斋醮场面、仪礼、音乐、诵经、修行场面。 | 字幕对画面内容说明。 | 斋音乐。 |
几乎与寇谦之同时代的中国南方庐山,住着一位与寇谦之齐名的道士,他叫陆修静,浙江吴兴人。陆修静,博学多才,他曾给宋文帝刘义隆讲道说法,太后王氏也尊其为师。泰始三年即公元四六七年,他向宋明帝刘或说法,宋明帝“躬身问道”,陆修静“标阐玄门”,一问一答之间,宋明帝深为道教深奥的道理所悦服,乃至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供养陆修静。在此期间“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陆修静对道教的主张与寇谦之的主张大致相同,他改革制度,整顿组织,完善斋醮,梳理经典、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撰写出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三洞经书目录》。经他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称为南天师道。 | 庐山、陆修静画像、道教宗教活动、陆修静的相关著作。 《道藏》 | ||
7、唐代、道教进入全盛时期。这与一个名叫王远知的道士多少有些关系。王远知本与隋炀帝杨广交往甚密,杨广对其执弟子礼。但在炀帝晚年,王远知见天下兵起之势,便自称“奉老君之旨”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等于是向李渊预示可以成为皇帝。果真当上了皇帝的李渊对王远知言听计从,拜授他为朝散大夫,李渊之后,在李世明与其长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佛教的领袖法琳拥护李建成,而道教的领袖王知远则拥戴李世民。胜利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然对道教和王远知礼遇有加。李唐王朝还扯上道教教主姓李的关系,尊老子为始祖和“太上玄元皇帝”。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时间中,唐帝王以道教为本朝宗教,始终扶持和尊崇道教,据记载,唐代的宫观有1900余座,所渡道士约15000余人。其中如太清宫、太徽宫、紫徽宫等主要供奉老子的宫观,规模都可与皇家的宫殿相比拟。 | 宫庭、王远知、隋炀帝像。李渊像、玄午门之变电视资料、法琳像、李世民像、老子接受供奉场面、宫观资料。 | ||
8、北宋时期,道教发展再入高潮。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政权时,也曾利用“符命”制造舆论,也曾得到华山道士陈抟的帮助。因此对道教也采取崇奉扶持政策。宋徽宗更自命为教主道君皇帝。当他成为了金人阶下囚时,还身穿紫道袍,头戴逍遥巾,表明他的祟道思想始终未变。 | 赵匡胤像、陈持像、宋徽道服像,金兵攻打的战争场面。 | ||
隋唐至宋元道教界人物辈出,此一时期著名者有:孙思邈,著名道教医药学家,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巽方》,是唐代中医发展中代表性巨著;杜光庭,著名道教学者,其生平著述收入《正统道藏》二十七种,收入全唐文三百零二篇,是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吕洞宾,世传“八仙”之一,其生平事迹多被民间神化,成为北宋以后道教供奉的神仙;陈抟,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其易学象教思想,对宋明理学有较大影响;王重阳,全真道创始人,他融道、佛、儒于一炉,创造了对道教发展影响重大的全真道。 | 孙思邈像、《千金要方》、杜光庭像、《道藏》中有关章节、吕洞宾像、“八仙像,吕祖神像、陈持像、太极图、王重阳像。 | ||
9、说到全真道,不能不提到一个著名人物和一段著名故事。公元1219年,远在蒙古的成吉思汗派遣使者来到山东祁县的昊天观,请该观观主,“全真七子”中的“长春子”邱处机到蒙古一见。时年已七十一岁高龄的丘处机,率十八弟子跋山涉水,历时两年来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宫,借向成吉思汗说法的机会,丘处机劝成吉思汗要敬天爱民,不奢杀戮,清心寡欲。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命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赋税杂役。1224年丘处机返回大都,住在长春宫,也就是今天的白云观里。从此,这里成为道道的中心,尊他为祖师的龙门派,从明清到近代都是全真道的主流,而符禄各派的茅山家、阁皂宗等,在融入了天师道的龙虎宗后,统称为“正一道”。从而形成正一与全真两大教派的基本格局,经元、明、清至近代,流传至今而无更改。 老子西行的身影渐行渐远,不知他是否找到了论“道”的知音?他被迫留下的那短短五千言,衍成了两千年称为”中国道教“的文化长河,这条长河或涨或消或如洪水,或如细流,却一刻不停地流淌了近二千年,虽然近代以来道教有所式微,气象已不若唐宋,但仍然如一位文化伟人鲁讯称道的是”中国文化的全部根抵“。 | 原片中镜头。 | 全真道音乐。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