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信仰与念佛法门
(这是二十几年前写的狗屁文章,留在这里,算个人生足迹吧。那时还没有建立基督信仰,现在看来太表面、浅薄。)
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发展于中国,其教东来,脱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寄生于陌生的文化环境,自身面临着本土文化挑战,于是,便有了‘“立宗判教”一一这实际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行为。终于,原版的印度佛教“不服水土”而每况愈下甚至消声匿迹。与此相对应,将传统的佛教和佛教的传统扫地出门的弹、净二宗,却进入千家万户,普及到广大的基层阶级。其中,又尤以净土信仰覆盖面最宽.冲击力最强,持续时间最久。
何为“净土”?净土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秽土”的一种理想境界。佛教从其基本的理念
“苦”出发,给现实世界予以否定,佛经中言,现实的娑婆世界也称“堪忍世界”。何以名为“堪忍”?因为它浑浊不净,充满了烦恼痛苦。归纳起来,“堪忍世界”的缺点有五大类。 第一,众生因作恶业.寿命极短.称为“命浊”;第二,众生具有贪、嗔、痴等烦恼,称为“烦恼浊”。第三,整个世界充满灾难.饥饿、疾疫,战争不断.称为“劫浊”;第四,众生不信善恶,不持禁戒,称为“众生浊”:第五,众生持邪恶或错误见解.佛教正法日益衰徽,称为“见浊”,由此“五浊”,又将现世世界称为“五浊恶世”或“秽土”。《无量寿经》等净土信仰的经典,将秽土描绘得十分可怕可厌,处身其中,如同遭受五种地狱烈火的煎熬。
相对“秽土”.佛教指出了“净土”。按《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等宣称,“净土”便是十方诸佛的国刹,其数量有恒河之沙那么多。但其中最为殊胜,几乎成了“净土”一词专指的是阿弥陀佛的佛国,也称为“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何故名为极乐?是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尽善尽美。众生往生于此,可享用自然现前的美味佳食,可获得应念即至的用品;可有无量时劫的寿命,可任运各种各样的神通……。总之,一切都随心所欲,一切都
无可挑剔。这是当时人们能想像得出的最理想的生活环境。而最能吸引信众的.还有在这里
可亲受阿弥陀佛的教化,能克服修行路上“一进九退”的烦难而只进不退,并且,还由佛授
记也将最终成佛。
如此美妙的去处,将何以得“往生”呢?佛经说,通往净土的路再近便不过,所需付出
的努力,只是两个字:“念佛”。
从程序上看,念佛是一个信、愿、行的过程。“信”有六种内涵: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总归都是“信仰”。由“信”生“愿”.“愿”就是“誓愿”,主要指“厌离婆娑.欣慕极东”,别无要旨,坚决不移而已;由“愿”导“行”,“行”便是具体修持“念佛”的行为。从方法上讲,“念佛”又分为“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三种。“称名念佛”者,即口称佛的名号,念诵不已,寻常我们所见一遍遍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也;“观想念佛”,即专心思念佛的相好功德以及西方极乐世界殊胜景象,分为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总观、花座观、佛像观、佛身观、观世音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普观、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等十六种观;“实相念佛”,即观想佛的法身在法界中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义理,这一种念佛法崇尚”唯心净士”而非“西方净土”,为禅门提倡,不在本文介绍之列,而“称名”和“观想”两种.便是净土宗人的法宝。
“念佛法门”是号称“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成效速”的“易行道”。“但如一心念佛,可以除却八十九亿劫生死之罪,生时可见佛的相好功德,死后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它不探理义之幽玄.不求名师之指教,不累戒律之困顿,不受禅那之徒劳。它拓宽了门庭,简略了道路,明确了目际,故而风靡中土,独步佛坛。从文化学和宗教学角度考察,净土弘扬不外以下几种原因:
- 改变了传统的修持方法,增强了修持手段的可操作性,删繁就简,适应了广大下层阶级的需要。
中国文化最深厚最广阔的土壤是广大的农民阶级和市民阶级,而他们中又绝大部分是文
盲或半文盲。这就决定了最深厚的文化土壤需要最浅近的文化方式。传统的佛教行持方法. 1由戒而定,由定而慧。戒须出家,戒律繁多,加之世态炎凉,活身不易;定也困难,面壁一坐,十年八年,根器钝者仍为无用之功,若无名师指导,则往往走火入魔;学慧更难,佛教之博大,虽皓首不能穷经,佛教之精深,虽穷经未必觉悟,故除净土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难行门”。印光大师说:“良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无非令众生出生死,成佛道耳。但以上根者少,中、下根者多,故能于即生了脱者,虽在正、像,尚不多见,况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邪、外纵磺之时乎!”净行在《佛法》-书中也说到:“若非利根上器.实_不宜于浊世为求速证道果而取难行道。”净土的念佛法门改变了上述的程序。变戒、定、慧为信、愿、行。若信愿坚困,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阿弥陀经要解》),不论造业多少、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均可“带业往生”。净土念佛法门作为佛教三学传统的延伸,变理论的佛教为实践的佛教,变难行的佛教为易行的佛教.变知识分子的佛教为人民大众的佛教。其对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故念佛法门号称“出苦之妙门.成真之捷径”、“上上根不能逾其间,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修行法中最简最易”、“必能成就之法。”正是由此改革,佛教才真正地植根于中国广大的群众之中;造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一时盛况。
第二,,念佛法门改“自力”救助的定势,开“他力”救助的先河.增强了佛教的宗教信仰素质.适应了中国文化的需要。
佛教法门,号称八万四千,总归都是凭借自身力量以获解脱,独净宗是个例外。‘‘如来
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夫、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昔,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印光法语)“他力”的提出,并非净土宗人的首创。早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发轫期,龙树便有了这方面论述。他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难行道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修佛三昧,原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入水路行,借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按佛经的说法,从初发心到初地须经一大僧祗劫,从初地再经过一大僧祗劫才到八地,况秽土人寿短暂,干扰又多,每每一进而九退。只依靠自身有限能力.很难达到解脱的终极目的。与人力有限相反,佛力是无边的,借助佛力的接引,只要念佛一日至七日,便可在一念之间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蚊子寄在鸟翅上.借力可在顷刻间便上须弥山的道理一样。
印度人提出了他力之说.为什么却由中国的净土宗才得以发扬呢?这是一个宗教学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学问题。原始佛教时期,佛也在僧数,其地位顶多是一位导师和领袖.而僧团组织,也不过是宗教意味很强的哲学社团。随后.对佛的崇拜,越来越强.佛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说明佛教正在向完全的宗教过渡.但是,由于原始佛教的基本框架的影响.同时由于有婆罗门教解决印度人的“宗教依赖”问题,佛陀便一直没能成为耶稣式的救世主。从神的格位和功能上看,从“佛学”到“佛教”的切底转化的标志,是“他力"观念的产生,而中国的净土宗,把这- -观念绝对化和仪式化。净土宗由“信”入手的修持态度.打破了原有之先悟后行的哲学范式,具有了完全的宗教意味。一句“信为道元功德母”.与基督教“信、
望、爱”互参.可见如出一辙。“他力”在中国得以弘扬还有一个文化上的原因,即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没有神格和没有救世主。佛陀成为救世主后.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我们还可从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净土之外的其他宗派的高憎大德.也多兼习净土和最终归向净土。说明净±确有比其他宗派高得多的信仰素质.如宋代云门的天衣义怀、曹洞的长芦清了、天台的神照本如、律宗的灵芝元照 ; 元代临济的明本中峰;明代大禅僧西栖朱宏、憨山德清;清初学通内外的彭际升;近代开风气人物杨仁山等等。“禅净双修”、“教宗贤首,行在弥陀”、“学在唯识.行在净±”等口号的提出.都毫无例外地把净土作为最终的归宿。这已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气象。
窃以为,“他力”的净土信仰.标志着佛教从哲学的宗教转变为神学的宗教,从研究的范畴转移到信仰的范畴: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不幸的是以往它被忽略了。
- 净土信仰构造的具体、形象的彼岸世界,实证目标的经验手段,适应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印度民族是一个长于思辨的民族,佛教徒是该民族这一思辨特点的集大成者,有关这一点,恩格斯曾经做出极高的评价。佛教谈空说有,如空花泡影;人空法空,实相自在,只可觉悟,不可获取。对此境界,中国这一长于形象思维的民族便感到不可捉摸和捉摸不得要领。即如净土立宗人物慧远这样的高僧,多次与西域而来的鸠摩罗什讨论佛法而不谙要旨,故罗什得出结论“中土之人不可教也”。 净土信仰一反佛教抽象思辨的模式,构造出一个有形有像实实在在的彼岸世界,较中国的桃花源有过之而无不及,怎不令人向往?并且,与其他法门无手段验知是否觉悟不同,净土法门还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往生纪实故事,以证实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性与往生的可行性,加深人们对此的向往。西域与东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生死问题上,西域佛教重在“了生死”, 东土人重在“长生不老”,即如慧远之最初接触佛教,也是从修性修命角度投入的。净土在 佛教诸法门中,是唯一不用“了生死”就可取得成果的法门,故净土最易为东土人受纳。正是通过具体代替空幻,形象代替抽象,实证代替推理,往生代替涅槃,净土信仰趋同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由此产生的共鸣当然也就较他宗为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