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根文化访谈录 序


中国文化,历来便存在着两个体系的传承:庙堂文化与江湖文化、学院文化与民间文化。按某些外国哲学家的分类,或可以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从诸子百家、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宋明书院、四大名著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几乎都是由民间文化独立打造,先是小传统而后成为大传统的。

可悲的是,中国毕竟大一统的文化帝国。大一统文化帝国形成的大传统文化,最大的创造便是统治”——统起来的制度管理。史官文化、独尊儒术、崇佛尚道、道统学统、八股取仕、文化专制。明清以后更是大兴文字之狱,中华民族的文化逐渐只剩下了庙堂一元。于是,大而无当的中国文化,只好是单相的、扁平的、僵死的文化统治和为皇权统治施粉抹黛的学院文化。民间传承体系经过从古至今的一系列政治打压,不能不藏头去尾,销声匿迹。只剩得这么一句话流传至今:道在山林、学在民间

大学是生产思想的地方,这是一个常识,但在中国却是例外。中国的大学比之西方的大学多了一点,那便是太学,从古至今为王化提供舆论准备的太学是不需要思想甚至反对思想的。笔者一位朋友在大学供职,十分痛苦,每每想离开。问其理由,答曰:这里既不生产物质文明,也不生产精神文明。大家争先恐后要做的,与妓女拉客也没有两样,只是比谁会发嗲,能献媚眼。但问其归来处,朋友沉吟之余,只能感慨:著书虽可不为稻粮谋,思想也可以得自由,但接下来,生活不能自给,衣食饭碗无着,一旦体制身份丢了,恐怕连文章没个地方发。周黍可以不食,但得要喝口西北风,而只会生产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想喝口西北风都是很难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啊,要是生在尼采那个大学就好了……”朋友一个劲摇头,痛苦万分。

是的,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传统和现状。有人把中国知识分子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奴隶,一种是奴婢。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们,头上有光环,吃喝有人管,混得再好点的,出仕(官场)入市(市场),呼风唤雨,唯有头脑不是自己的,得看主子脸色,得揣摸领导意图,这就落到奴婢地位上去了。而体制外的知识分子,不仅生存艰难,而且身份招人怀疑(若还有职称情结的,只好自封三齐王了),有一种中国的社会学分类称这些人为社会闲杂人员”——比之历史上九流之末再退一位——根本不入流。但这一类别的人,没有主子脸色可看,头脑算是自己的,可以自由生产思想(只要不传播就行)。可是究其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他们只是奴隶。其实这是公平的,有人管(供给)肚子,就要管(管制)脑子。只有尼采所在的那个傻瓜大学,才会只管(供给)肚子不管(管制)脑子,所以也才会出尼采这样一个疯子。

江湖民间文化有一个形象的名字:草根。这些年来,随着生态学共生理论的社会学运用,和谐社会成为趋势,民主政治呼声日盛,草根春风吹又生道在山林、学在民间又见端倪。于是,人们发现:老百姓交纳的税金,其中的上千亿转成科研经费,供各种体制内去滋生学术腐败和学术垃圾(报载俩名科技界政协委员提案取消两院,称95%学术成果都是垃圾)。倒是未得到一分钱补贴的民间,有天则这样的民间智库,有文化人这样的地下刊物,有挑战先秦断代国家工程的茶农赵思语,有写出学界天书《楚辞解故》的朱季海;有学术打假挑战权威的方舟子,有民间修宪双十建议,有写出《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巨著的无业游民许明……

笔者多年以前从庙堂文化中自我放逐,游走于江湖与文化之间,以二十多年来的亲历亲为、耳闻眼见,为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和草根文化人画几幅速写。目的在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小传统还存在 。平民百姓当中,草莽之间,还继承着道在山林、学在民间的传统。虽然充满荆棘充满艰辛甚至充满危险,但草根寻道求法的那份真诚那份勇敢那份执着实在让寄身于体制内的那些奴婢汗颜。速写文字分为寻道求法两篇,寻道篇说的是追求关怀的人和事。在这里有意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子》中最著名的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是否可重新点断为道,可道非,常道(可以从另一角度甚至是反面认识的道,才是经行万古不变的正道)。做这个游戏无别的意思,无非想对非正统的思想找寻一个合法生存的理论根据。只有盗亦有道君子之道共生共容甚至共荣,和谐才可能用于指称社会

求法指的是法术,这是中国民间江湖文化的一个重大特征。与假传万卷书的庙堂文化大传统的传承方式相反,真传一句话是民间小传统的传承方式,它是秘密的、单独的、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因此也是笔者最想介绍给大众的。寻道求法两篇全都是真人真事。只不过也沾染了为尊者讳的坏毛病,为避免招惹官司或者得罪某些位尊者,有时留意删去一两个著名人物名字。

我相信,只要有自由的思想者,就会存在思想的自由;只有一句话万卷书都得到传承,中国文化才会成就完整的文化中国。


三白山人于三白山房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三自爱国,不折不扣一场政治运动(三)

三自爱国,不折不扣一场政治运动(一)

初谈“政教分立”——只有基督教可以提出这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