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之光——《约翰福音》系列讲章之三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生命在祂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约1:2-14》)

上次我们只查考了《约翰福音1:1》,其实《约翰福音1-18》是一个完整的小节(我们只学习到14节,把施洗约翰的见证留到下一讲),构成《约翰福音》的前言或序曲,表明了“祂是宇宙的主”这一主题。它向我们介紹耶穌基督,指出了5个关于耶稣基督的基本真理:1,祂的永恒性(1-3);2、道成了肉身的特殊性(4-5);3、先驱者约翰见证的真实性(6-8);4、与世界的矛盾性(9-11);5、耶稣的神性(12-13)。“祂是宇宙的主”加上后面将要表述的“祂是歷史的主”(1951)和“祂是救世的主”(二125),讓我們看見耶稣和人類的關係,完完全全在于对世界及人類的救赎——这就是耶稣“道成肉身”的目的。整个“约翰神学”的要义就在这几节经文中:约翰形容借着子所彰显的生命和光辉,也描述拒绝这光的罪恶黑暗世界。

有解经家认为《约翰福音》是“耶穌自己的見證”,从什么角度来理解“耶穌自己的見證”呢?我们说一个故事:蘇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一个大白天,他提著燈籠在街上走。路人不解?蘇格拉底嚷到:黑暗呀!太黑暗呀!路人看到的是自然界的不黑暗,蘇格拉底看見的是人心黑暗和社會黑暗。蘇格拉底与耶稣在这个认识上异曲同工,耶稣也说过“現在是黑暗掌權了”(《路廿二53》),但蘇格拉底发现了黑暗却没有可以驱散黑暗的光,耶稣比蘇格拉底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自己给自己作的见证——我就是黑暗世界里的光!由此,他把自己推介给世界,这也就是《约翰福音》的主题思想:“祂是宇宙的主” “祂是歷史的主”和“祂是救世的主”。约翰这样写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当时智能派学说(Gnostics)认为:肉体是属邪恶之物质的,圣洁的神根本不可能和邪恶的肉体联合。多西特派(Docetists)根据智能派的学说,否认基督是在肉体里来的(参约壹四2)。耶稣与蘇格拉底、智能派、多西特派的差异鸿沟,就是神的道与人的文化之间的差异鸿沟,是人永远不可填平也永远不可跨越的鸿沟。(正因为这个鸿沟太大,所以下一讲里我们要讲到施洗约翰的历史责任——为“光”作见证开路)

本节中出现了“光”,光是约翰常用的一个名词(约一4579,三1921,五35,八12,九5,十一910,十二353646,约壹一57,二810;启十八23;二十一24,二十二5,谁是“光”? “光在”哪里? “光”一是基于人心的黑暗(光本是佳美的(传道书 11:7),使心喜乐(箴言 15:30);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箴言 20:27) 神的儿子已经来 到,将智慧赐给我们(约翰一书 5:20),二是基于世界的黑暗(神造光,神把光暗分开,把昼给了光,把夜给了暗,《创1》;好叫我们即适应光明,又适应黑暗,且都为我们所用《传道书 7:14》)。分别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和集体的教会,对治的是人心中的罪和世界之中的罪恶。“生命在祂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就是明确说耶稣是生命的源头,他能赐给我们生命(其它版本译为“黑暗卻不能胜过光 ”) 。在八章十二节,耶稣自己见证“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这几句经文加上“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对应1246节“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同时参考“他也能够赐人身体的光”(约九7)和“属灵的光”(约八12),这些都是针对个体的人来说的,王国显牧师把它对照诗篇23篇,认为表述的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因为聚会处的神学观念就是救灵魂;但如果与整本圣经的表述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表述“我的主”。“我的牧者”“我的主”都是个人与救主的“私交”,与其他人没有关系,信仰是每一个人来到 神的面前,领受从 神来的生命,我们必须亲自与 神发生一个关系:我们接受祂作为我们个人的救主,是“人生观”方面的话题;在前两次证道中,我已经表明我主要关注《约翰福音》的“世界观”,将“人生观”这样生命铸造的难题留给王牧师与洪超弟兄。

那么,回到《约翰福音》这段经文,“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则显然是针对一个集体在说话,如果把《以赛亚书2:5“雅各家啊,来吧,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结合起来看,“光”也是针对“雅各家”这样的集体来说的;而按史百克《約翰福音總論》的观点,他认为《约翰福音》是写给教会的书。个人对付罪,教会对付世界的罪恶,毫无疑问“光”就是要驱散世界的黑暗。约翰是要告诉教会:耶稣是来到黑暗世界的光,这世界的黑暗是由罪所致。

这段经文表明了耶稣基督与人类世界的三重矛盾关系:

A、神创世界——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b、神爱人类——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c、世界恨神——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

“神创世界”实际上表达了神对世界的主权,表明了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关系,这是《圣经》神“创造”视角的延伸;“神爱人类”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使命,是《圣经》神“救赎”视角的展开;“世界恨神”是从古至今的一个基本事实,表明撒旦对世界的统治。“神创世界”是《创世纪》的主题,以后我们查考《创世纪》时再来分享(我的计划在查考完《约翰福音》后就查考《创世纪》);“神爱人类”我们在查考《约翰福音》后面章节时还会遇到;那么,我们就从“世界恨神”角度进入。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人类历史:它不是唯物主义所说的进化史,也不是马列主义所说的发展史,而是《圣经》所说的神的救赎史和人的悔改史。如果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世界观”,你就会发现一切都颠倒了过来,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也不是人看过去的历史,而是基督的历史和由基督来看,在这一视角下,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就是人类最中心的事件。为什么说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是人类最中心的事件?这是因为在此之前的所有宗教,所有主义,包括犹太教的律法都不能达成对人类罪与死的救赎,于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是神不得已的方法,这个“住在我們中間”有两个最主要的意思:

1、表示神性進入人性,与我们同在,所以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內利” (123:714);又因祂是太初的神耶和華(約十30),父住在子裏面(約十四1011;十六32;十七2123),所以又給祂起名叫“耶穌”,意思是“耶和華救主” (參照太一21)。这些就是上面说到的基于个人与神的“私交”,是“人生观”方面的话题。我们就此打住。

2、预表神的教会建立。我们从“住在我們中間” 的“住”来阐释。“住”的原文為支搭帳幕,在舊約時代,神以帳幕和聖殿表徵祂的居所,人手所造的聖所,就是神在人間的帳幕和居所。道成了人,来到了人的历史中,住(搭帐篷)在人的当中。让我们看到神的荣光, 特别是神的恩典与真理。人若进到神的话语里 面,就能看见此光(诗篇 119:130)。史百克有一个看见我非常赞同,他说:“約翰福音特別是為著教會的。我們常說,約翰福音是一卷特別為著教會的福音。這並不是說其他的三本福音就不是為著教會的了。我們知道它們各有自己特別的重點。當我們來看這本約翰福音的時候,我們要脫開特別涉及屬地的事物,這樣我們就立刻覺得我們是在使徒保羅所說的『諸天界』裏。這不是馬太的語氣,馬太的語氣主要是對猶太人的;也不是馬可和路加的語氣,它們都各有其一面的偏重。但約翰福音的音調並不是屬時間的,乃是屬永遠的,不是屬地的,乃是宇宙性的。當我們來看約翰福音時,我們看見它是超越過任何地域的限制和應用,我們也立刻看見我們是在以弗所和歌羅西書信的境界裏。約翰福音的氣氛是那種氣氛,約翰福音的範圍是那種範圍,約翰福音所強認的點就是那一個。你若聽約翰福音的聲調,你會發現有一個特別奇妙相同的東西,和使徒保羅的聲調是一樣的,特別是在我所提到的那兩卷書信裏面。就是在這意義上,我們看見約翰福音特別是為著教會的福音。”(《約翰福音總論》)如果我们联系到约翰的其它作品《约翰一书》是写给以弗所附近地区的各个教会,《约翰二书》的对象是普世性的教会和一个地方教会,《约翰三书》讨论丢特腓在教会中的罪恶,《启示录》是写给亚细亚的七个教会,约翰是特别注重教会建造的。

按照《約翰福音》的观点,个人与内心中的罪争战意味着悔改,教会与世界中的罪恶争战意味着胜过。它已经把教会放在了世界的对立面(世界(希腊文kosmos)的意思是:“与神为敌的,就是失丧在罪中;与神圣的事完全对立,破损及败坏的”),并且确立了教会与世界争战的“主旋律”,教会就是与世界 “争战” 的主力。《約翰福音》是所有福音书中提到“世界”最多的一个,“世界”在对观福音中总共只出现过十五次,但在《約翰福音》中用了七十八次;另外约翰在其他的著作也用了二十七次。约翰是最充分了解也最多表达“世界”罪恶与黑暗的福音书作者。他劝导信徒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物(约壹二15,因为世界的事物引诱基督徒犯罪;它透过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诱惑人,世界是在撒但的掌管下(约壹五19。“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整个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吊轨:一方面是“神创世界”和“神爱人类”的大能与牺牲,另一方面又是“世界恨神”越演越烈。这就必然进入《約翰福音》的“争战”主题。我们上次谈到“争战”有三个对象:肉体、撒旦和世界。教会与肉体、撒旦的争战是现在教会重视的方向,但教会与世界的争战则往往被“不谈政治”的错误神学观屏蔽。《圣经》里“世界”是一个反面角色,神没有要求我们去“顺服”它而要求我们去“胜过”它,“胜过”就意味着“争战”,不“争战”就谈不上“胜过”。《哥林多後書 10:4-5》‘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自高之事,一概攻破’就是号召我们去争战。”奥古斯丁“天上国”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教会,但其与“地上国”争战的任务却不能离开教会。神学家凯波尔就直接把教会区分为“争战的教会”(地上的教会)与“胜利的教会”(天上的教会),并指出:“教会的本质就是争战。当一个教会停止了争战性,她就不再是耶稣基督的教会了。教会在地上之所以是荣耀的,正因为她是争战的。一个真正争战的教会,不论在教会内或教会外,都是与世界抗争的。教会的争战性证明她虽在世界,却不属于世界。教会的争战性显示出神的儿女与魔鬼儿女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是水火不容的。当然,教会希望世界中的人得救,也从未忽视靠神恩典,有可能在转眼间使仇敌变为朋友的事实。虽然从外表上来看似乎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世界与教会为敌,教会也与世界为敌。积极地说,从教会的争战性就可证明她的圣洁。教会是世界之光,她就不能不将罪恶的黑暗驱逐出来。身为一个真理的受托者,必须支持神的真理、纠正错谬,如此教会的争战与教会的荣耀乃是二而一的事。”(《教会论》)王怡牧师写到:“當你從“光”這個角度,去認識耶穌基督的時候,用“光”來形容這“道”的時候,光明與黑暗、信與不信、生命與死亡,那不可和解的對立就貫穿了全書,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曆史,也貫穿了你來認識和跟隨主耶穌基督的曆史。我們看到,約翰福音相當地強調,信與不信絕對的差異,生命和死亡絕對的差異,這一切是因著“光明”與“黑暗”絕對的差異。所以保羅在使徒行傳第二十六章中,特別地講到,耶穌呼召他成為使徒的時候,他稱這福音是“光明的道”。“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要從死裏複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就是指猶太人和外邦人”(徒26:23)”。

正因为十字架上耶稣柔弱、屈辱、忍耐,使人们看不到祂的主权、审判和荣耀,如果神不道成肉身,我们就永远不能够理解神;但神已经道成肉身,我们又很难相信祂就是神。神的行为方式与人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祂的“选民”是弱小的以色列民而非罗马中华;祂让基甸留下大部队只带三百人就打败了十三万五千人的强敌;祂救赎人类的方式是多数人认为的自取灭亡;祂引领历史发展的模式也与人类的想象大相径庭。

从属灵角度看争战,就是神与撒旦的争战;从人类社会角度看争战,就是上帝与皇帝的争战。属灵争战是属“上帝隐秘的事”,受造的人类并没有太多发言权;而发生在人类历史中的争战最主要有两种模式:亚历山大的帝国模式与耶稣的天国模式。我们来看同样死于33岁的耶稣与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最优秀的学生,他把老师发明的、后来成为西方历史主流的帝国主义+暴力征服+文明传播的模式体现得最为充分、实践得最为成功;但是,世界却是最终将回归到耶稣天国主义+非暴力征服+文明传播的模式之中。亚历山大模式争夺的是利益(国土、财富、资源、奴隶),耶稣模式在意的是观念(将人的心意夺回)。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赤裸裸争夺“利益”的帝国模式已经逐渐被文明的人类抛弃。史百克说“神的兒子和與基督聯合”是《約翰福音》教会观的主要论点:“這就是教會蒙揀選要藉著與基督聯合來表現的兩個特點。若這本福音特別是為著教會的福音,若基督顯出是神的兒子和與基督聯合是這本福音的兩個重要東西,那麼我們就必須知道這一個顯出和這一個聯合的目的是什麼,因為這兩個是互相配合的,他們一貫是連在一起的,是神調和在一起的兩件事:神要在基督時彰顯祂自己;而其目的是要在那個彰顯裏帶領一班人進入與祂合一,這就是一個永遠思想的兩部分。”不承认“神的兒子”的生命主权和世界主权,便不是神的教会;不“與基督聯合”,就不可能具备与世界争战的能力。

耶稣的天国模式胜过亚历山大的帝国模式我们还可以来看发生在我们国家的例子。1900 “义和团乱”后,在华传教士遭受到惨烈的杀戮,但他们想到的不是报复而是饶恕,面对众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在传教士明恩溥的建议下,美国提出“保全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并且将美国所得之“庚子赔款”返还中国用于教育文化事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长老会信徒、美国总统威尔逊代表美国提出了对战败国不作领土要求、亦不作赔偿索取、海洋自由航行、废除关税壁垒、裁减军备、设立国际和平机构、民族自决原则、公正解决殖民地问题、共同保证大小国家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等主张,这些主张被称为“威尔逊主义”。美国传教士不但是制定这些政策的参与者并起到很大影响,而且美国教会取代英国教会成为世界福音宣教运动的主力,当时世界福音运动的资源,75%集中在中国。二战之后,美国也没有掠夺战败国,而是帮助他们建立符合圣经原则的宪政制度。其中以日本最为典型:日本的天皇制度是最深厚的偶像崇拜,美国占领日本后并没有要求物质的赔偿,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天皇本人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消除了这个有千年历史的日本最大的偶像崇拜(天皇崇拜不但是日本的国家宗教,而且是日本的全民信仰,同时是这个国家的信仰传统),同时由随军牧师按照《圣经》启示的原则替日本人民设计了宪政制度。

但是,随着美国自身的去基督化,他们虽然也还是为“观念”而战,但这个“观念”已经不是《圣经》启示的观念了。我们知道,美国的基督教保守主义强调“宪政”,而非基督教的进步主义强调“民主”。其实,“民主”这个概念从来不是《圣经》的概念,它是由希腊-罗马思想而来的;而“宪政”则是由《圣经》原则总结出来的(即使是“宪政”如果不与基督教的其它观念相结合也是无效的)。早期的美国尚是“山上之城”时,与当时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相配合,教会的传教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峰。国家-教会是联动的、同步的。而由白左输出的“民主”制度,所到之处一路败北,先是越南,后是伊拉克,现在是阿富汗。美国在阿富汗作战20年,投入2.3万亿美元,牺牲2.4千军人,收获的却是狼狈逃窜。为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抛弃了赖以立国的耶稣的天国模式(清教徒的“山上之城”),而越来越采取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模式。尽管“民主”有高尚的动机,但这些动机背后是罗尔斯式的人的自义,从观念上背离了《圣经》原则,在现实中国家-教会也不再联动。我们发现:正因为美国的“民主”输出没有“荣耀的基督”,没有呼应“祂是宇宙的主”、“祂是歷史的主”和“祂是救世的主”,而是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从而根本否定了主耶稣基督对世界及人類的救赎。这种行为当然得不到神的保守和祝福,因此失败是必然结果。

中国教会的教训也非常深刻,来华宣教的基要主义宗派自我审查“不谈政治”,这成为了现在大多数家庭教会的神学主张;自由主义宗派情投意合“拥抱世界”(当政者),这成为三自教会的立身之道,真正持守“神的兒子和與基督聯合”、对政治既关注又批判成为了中国教会最稀缺的素质,教会在公共社会领域的身影几近消失。如果教会将他们的光藏在斗底下、床底下,甚至成为了黑暗的一部分,那么明显可见,他们就不能发挥世界之光的作用了,基督之光交到这样的教会手上,基督当然要“挪去他们的灯台”。教会的能力在于她与世界根本上的分离,世界是黑暗的,教会是光明的,但是为了驱散黑暗,教会的光必须在黑暗中照耀着。我在设计一个专栏时用了一句话:基督徒如果缺席“世界”,世界上再不会有基督徒。这绝非危言耸听,当下的“至暗时刻”就在证明着这一判断。如果你传的“福音”无视人民被政治完全剥夺的信仰权利、思想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生命权利,我们只能怀疑你传的是“鸡汤教”而不是基督教。看到美国基督使者協會總幹事柏有成博士的一个讲话记录,他指出“传统教会应该转型为新兴教会”。传统教会的特点:个人救恩,因信称义,耶稣代赎,敬虔度日,等待主临。新兴教会的特点:上帝国度,教会使命,社会公义,群体兴盛,公共领域。新兴教会给基督徒提出了上帝的国度观,即在公共领域中参与社会公德公义与政治决策的呼召。这个看见非常重要,我非常高兴这样清晰的看见首先来自华人牧者——这意味着要将教会推到“世界”的中心舞台,“光”将照亮“世界”。

神学家莫尔特曼从三个方面来阐明原始基督教的政治因素,我们把它与今天学习的《约翰福音1-14》呼应起来看,他说:1、圣经是一部解救史,其中包括人的政治解放;前半句是认识了作为个体生命“我的主”,是“生命”的认识;后半句是认识了基督“救世主”的身份,是基于教会对世界的责任,是“真理”的认识。2、终末论本身就是政治目标;这是宣布“神的国”一定会降临,“地上国”终将成为“神的国”,是“道路”的认识。3、钉十字架是一场政治考验,即考验信仰者在民族、国家、阶级等政治要求面前是否宣信十字架真理。这是对教会和信仰者的整体要求,是十字架道路即道路、真理、生命的全方位指标,也就是包含在我们今天学习的真正持守“神的兒子和與基督聯合”。

祷告:慈爱的天父,感谢你赐下你的独生子为我们背负重罪,他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基督不但具体参与到人类历史,他还以自我的牺牲替代我们的罪恶,基督之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但是,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我们为自己的悖谬献上祷告,求你赦免我们所做的我们不知道。在你今天赐给我们的经文中,我们认识了耶稣基督不但是我们生命的主,也认识了他同时是世界的主,我們既見過祂的榮光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就当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求神赐给我们争战世界的能力,求主亲自引领你自己的教会,求圣灵点亮我们心中的亮光,直到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基督的國,以上祷告是奉主耶稣之名求,阿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道就是神”——《约翰福音》系列讲章之二

基督的救赎超越宗教——《约翰福音》系列讲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