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神求大事,操练做小事(2)
在上一讲中,我们研读《约翰福音14章》,讨论了“向神求大事” ,即对“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约十四12)进行了诠释,指出在对多马、腓力的两段对话中,耶稣实际上是在给我们上“用信心看见”的第一课。“用信心看见”就会从肉眼看见上升为思想看见再上升为灵里看见,这是非常重要的属灵训练。属灵训练并非只是思想方法,它同样是事上磨炼,因为“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照样,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2:26》)因此,耶稣要把基督的事变成基督徒的事,所以告诉门徒“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在这句话里有两处关键:1、与主做同样的事,2、靠主做“更大的事”。这是我们做基督徒的基本功。今天我们研读《路加福音16章》“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路十六:10)的这句话,谈一谈基督徒另一项重要的属灵训练——在小事上操练信心。构成“大事-小事”有两个方面:即“何为小事”和“为什么要操练做小事”。
“何为小事”:小事,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细碎的事、不值一提的事。其实,这只是我们“人”的看法,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大事与小事之分,凡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事都是小事,只有以神为中心的事才是大事。因为:“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失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太16:26》)。当然,神的事也并非都是以世俗观点的“大事”呈现,但如何去做神安排的事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忠心去做。在《路加福音19:11-27》的一个比喻里就谈到有一个主人吩咐仆人们拿钱去做生意。过后,那些认真去做生意的仆人替主人连本带利赚了些钱,主人就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 。在忠心的人,上帝所托付的最小的事也是大事;而在那些不义的人,再大的事也被他们看为小事。怎么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做大事呢?看看他是否忠心于所托付的。怎么看出这人是否是个有忠心呢?看看他在小事上有没有用心地去经营。比如司提反雖然沒有為主作偉大的工作(參徒七章),在人看是失敗的,但在主看卻是「良善的僕人...有忠心」的。神很重视我们在小事上是否忠心。因为如果在小事上不忠心,在大事上也不可能会有忠心。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崇拜在世俗世界里“成功”的人,如对乔布斯的膜拜,对马斯克的膜拜,其实,在永恒意义上来说,他们所做的都不是“正经事”,都只是“小事”,将他们视为偶像显然就是错误的人生方向。我在韩国访问时去到前总统李明博的教会(我们不要因为他现在是“犯人”就不提他的事),每一个主日他都会担任引导泊车的义工,这是外人眼中的小事,但李明博做得认认真真。教会的人说,李明博开国务会议会迟到,但教会义工从不迟到。这就是他在内心里认为神的事才是“大事”,即使是泊车的小事也是神救赎工程的一部分,因此是“大事”。李明博并没有通过“大事”使我感动,而是通过“小事”让我深思: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我终于明白了,心中无神再大的事都是小事,心中有神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路德记》中路德不是藉著大事,就是在小事上(拾取麥穗),只要憑著信心,照神所量給我們的力量,也都能得神的喜悅。我们放开一点来说,就连佛教都有“大事因缘”的说法,指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那么,以救赎为目的的基督教,是解决人类罪与死两个根本问题的终极方案,当然最小的事都是大事,都是大事的“因缘”。约拿单·李曼牧师说:“教会最有威力的政治词汇就是“福音”,教会最有力量的政治见证就是作为教会存在。福音和作为教会存在,当中的政治力量大于选举一位总统,任命一位最高法院大法官,甚至修改宪法。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不应当牧师,还是换一份工作吧。一位卓越的总统或一部卓越的宪法,可能带来几十年之久的冲击。一位格外优异的总统,或一部格外优异的宪法,可能在几个世纪之后仍能让人感受到其影响力。但是,一位忠心的牧师和一间忠心的教会,是在永恒这时间维度上做工。他们不仅仅通过法律。靠着神的话语和圣灵,他们改变人心。他们让死人复活。他们让瞎眼的看见。他们把人带进那真正的义,真正的公平和真正的爱里面。”(《万邦如何争闹:再思一个分裂世代的信仰与政治》)反之,另一个方面的错误我们也应该警惕:一些肢体常常以為自己所服事的太多太大了,太亏欠自己了;其实在主看來都是「最小的事」,是亏欠了主;我們若能以主的眼光來看一切的事奉,就會欣然以赴。
我们现在探讨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操练做小事”。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个基督徒特有的生命状态,这个生命状态就是在“等候神”。我们随时随地在等候神的呼召,随时随地在等候神的启示,“等候神”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这门功课是关于信心的功课,就是我们在前一讲中说到的“灵里看见”。“信心”不是一股冲动,而是一种心志;也并非一刻的磨炼而得,而是一生的操练。基督的心意是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顺服于神,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神的国神的义为中心,他要不断地破碎我们生命中的障碍,直到我们甘愿完全降服于神,完全地信靠神。他用我们生活中的挫折来塑造我们成为神国的使者,装备我们完成神国的计划。因此,耶稣基督亲口告诉我们: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路十六10)。这个寓言的最后,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路十六26)。这一节经文告诉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一个小事都做不好的人,神是不会将大事交给他的。这在中国话中表达为:“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见微知著”。所以基督徒必须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一丝不苟:在小事上是言而有信、认真负责、做到尽善尽美,在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上谨小慎微,不仅是在人面前,而且是在暗中,在神的面前,我们都要诚诚实实、光明磊落、无可指摘。没有夸大、没有谄媚、没有虚伪、没有诡诈、没有假冒,言行合一、表里一致!主愿意藉著一些小事来操练我们。惟有在小事上不断磨炼信心,你才能在重大考验中站立得稳,胜过考验。基督徒经常爱犯另外一种错误,总以为干一件很光鲜的属灵事,神迹奇事也好,医病赶鬼也好,万人布道也好,异域宣教也好,这些事情才有资格称得上是行在了神的旨意中。其实,日常探访,街头发单张,陪同痛苦中的人,给灵魂饥渴者传福音,这些事情何尝不是“合神心意”?我最爱举到的例子就是离开我们回到天家的辛奶奶,她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把小事做得认真,做出了爱,她并不靠大事让我们记住她,而是靠小事让我们怀念她,因为正是通过这些小事,通过她身上充满的馨香之气,我们体会到了基督的爱。这就说明,人与神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人所要的是“大”,神所要的是“真”。
中国基督教最“大牌”的人物大概就是王明道了,可王明道就是一位“小事仆人”。他写过一本书,叫做《生活中的小事》。书中他讲到:他保守自己的眼目、保守自己的手脚、保守自己的口舌、保守自己的心思、保守自己的意念,点点滴滴,他谨小慎微、步步为营。他写了一首《小字铭》:小,小,聚小成大。小过不改,将酿大恶。小善不行,终铸大错。谨小危险,防小堕落。小言必慎,小工必作。勿染小罪,勿恋小乐。堵小破口,免成湖泊。献小礼物,济彼软弱。王明道说:无论是个人,是家庭,是社会,是国家,是民族,一切的罪恶,灾祸,战争,冲突,都是从小事酿成大事,从极小不幸的开端,酿成极悲惨苦痛的结局。小的罪恶是多么可怕呀!只有明智的人能在祸患起始的时候,便看出远处的那可怕的结局,因此战兢恐惧的设法消弥,大多数的人却都毫不在意,以为小事无关紧要。及至大错铸成,大祸临近的时候,想要挽救却已经来不及了。明白了这个真理,我们便应当每日每时存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度生活,不敢在意念言语行为生活上有丝毫的错误过失。有时不幸犯了罪,就应当像堵河堤的决口那样紧急,像扑灭燃烧的房屋那样迫切,不容稍有迟缓的去应付它们,去消灭它们。不要存一点恶念,不要说一句不义的话语,不要作一件不合理的事,不要取一文不义的钱财,不要去一次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弄一次诡诈,不要带一次假面,不要行一次欺骗,不要施一次强暴,不要作一件不敢见神不敢见人的事,不要在别人心中留下一点不良的印象,不要使别人因你受一点亏损。我们应当怕犯小罪如同怕犯大罪一样,应当谨防小危险如同谨防大祸患一般。只有不犯小罪的人才能不犯大罪,只有谨防小危险的人才能不陷入大祸患。赵天恩牧师在一篇回忆王明道的文章中写到:王明道先生一生的德行都值得我们钦佩。他在每件事上都忠心认真,他也十分注重基督徒的生活见证,在这方面他自己也作了很高的模范。在他出来传道之前,他在家中殷忠心的去作一切家中的琐事,他认为作家中的烦事与传道同样重要,有同样的价值。若作不好这些,将来传道也作不好。记得1948年,家父从东北经过北京回上海的时候,王先生接待他,当时他五时半就要起床,乘六时半的火车回上海;王先生很早起来为他预备早点。我父亲很受感动,那么多人过路,王先生还是很亲切的招待他,可见他在大、小事情上都是忠心而且细心的。王明道不是因为大事惊天动地,而是因为每一件小事都踏踏实实。因此才成长为中国基督教的中流砥柱。
在前一讲中,我们介绍了马礼逊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他的同工——米怜。当马礼逊在中国传道有了一定基础时,他就要求加派一个同工。差会公布了这消息,久久没有人报名。最后有一个人来报告,那就是米怜。当差会通知米怜来谈话时,几位主持谈话的人见到他其貌不扬、舉止粗野(因为米憐六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小時候是一個牧童,文化素質,知識水平都很低),就彼此蹉商:「像这种人,谁看了都讨厌,怎能派他去?」他们就决定用为难的问题,要使他知难而退。他们问他:「你是报名到中国去传福音?」「是的。」「可是这次所招的不是传福音的,乃是去帮助传道人劈柴挑水。」没想到米怜竟说:「如果主叫我去劈柴挑水,我也是感激不尽。」他们没有办法,就把他派到中国来,结果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名的宣教士。在马来西亚工作期内,他担任马六甲基督堂牧师七年,使马六甲成为向中国传福音的重要基地;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学校),並成為該校首任校長;他还创辦雜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报刊杂志;他写了取材於聖經故事的中文章回體白話小說《張遠兩友相論》,此書在馬六甲、新加坡、上海、寧波、香港、福州、漢口等地重印多達30次,各种版本发现数十万册,是当时难得一见的畅销书;他还与马礼逊牧师合作,将圣经翻成中文,这是中文《圣经》早期最重要的译本之一。纵然当时人们要用劈柴挑水来难倒他,但他却认为只要是主的工作,就是劈柴挑水,他也愿意去,这是合乎奉献的真谛。这个“劈柴挑水”的牧童,用替主做小事的心志,完成了这些大事,也使得自己得到升华,1820年,格拉斯哥大学授予他名譽神學博士,当地人早就称他为“米憐博士”。
"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也是一位做小事情的榜样人物。她所做的都是些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的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陪伴在弥留之际又无家可归者前,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但是,她所做的“小事情”包含着“大爱心”,她不是在“服务”穷人,而是在“侍奉”穷人。因而,这个仅仅1.5米身高、伛偻孱弱、年老体衰的“小女人”创办了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多人赞扬的伟大事业: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人们用"印度伟大女儿奖”“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卡内基奖”“ 史怀泽奖”一直到“诺贝尔和平奖”来肯定她的“伟大”,但她知道这不过是遵从了《圣经》的教导——“把爱施给最小的那位”,因此,她平静地说:"我微不足道,主才是一切"。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事情无非就是救赎,特蕾莎是怎样把她做的“小事情”与主的“大使命”联系起来的呢?她说:“假若我们没有受苦,那么我们充其量只是在做社会工作,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帮助别人,但这些却不是耶稣基督的事工,也不属救赎的一部分。耶稣藉着与我们一起,分享生活,共度孤寂、愤怒、死亡的时刻,来帮助我们。他必须成为我们其中一分子,才能救赎我们。”
我们祷告结束:慈爱的天父,感谢你赐信心给你的儿女,正如经文指出,“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完全取悦上帝”;而不从小事中操练信心,我们就不可能建立心志。如果说,“向神求大事”是一种激情燃烧的岁月;“替主做小事”则是圣灵煎熬的内心;“向神求大事”是战士奔赴战场前的宣誓,“替主做小事”则是战士的“战场日记”;“向神求大事”是基督徒的一种人生状态,“替主做小事”也是基督徒的一种人生状态,这两种状态合二为一就是一个基督徒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常常借口“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盲”和“茫”,“忙” “盲”和“茫”都是自我中心造成的,只有静静地听候神的启示和呼召,在最微小的事上磋磨自己,才能够在求来的大事上有所作为。以上祷告是奉主耶稣之名求,阿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