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随想曲”


这些天罗刹海市里十分热闹,十年磨一“刀”的某郞投下一枚“集束炸弹”,炸得音乐圈人仰马翻,引得老夫也要瞧个“豁皮”。

实话实说,这"靠山调"并不“悦耳”,但抓住了罗刹国音乐传统的精髓--风者讽也。所谓“采风”,并非只是收集民歌曲调,而是听取民间呼声。《易。 观》卦象语义为“风行地上”,推衍为观民设教,因俗教化。 所以 让一些人听着“刺耳”也就够了;如果能刺破一两个文化泡沫,甚至引发一场音乐革命(注:非“颜色革命”,千万不要上纲上线),那么,它就可以华丽地从“流行”转身到“经典”了。

罗刹海市雅称"文明古国",从来讲究"文化自信"。这"自信"两字真是画龙点晴--自己相信就行了,哪管它是否是客观真理。于是,文化圈就有了称为“X国特色”的“码头文化”现象。

“码头文化”是由“大一统”的“帝王文化”引申出来的。X国有一种现象,凡事不是最懂的那位说了算,而是地位最高的那位说了算,叫做“位高权重”。各行各业就是一个个“码头”,“码头”的“掌门”称为“舵爷”,“码头” 内的事由“舵爷”说了算。音乐界自然未能免俗,“舵爷”宣布你的音乐不是音乐,那么你这个音乐人就被判了死刑——在“码头”内永无出头之日 。这样,X国音乐界的高度,实际上就取决于“舵爷”理解音乐的高度和他性格的宽容度。

“码头文化”严格来说也不是“舵爷”一个人说了算。“舵爷”是大伙捧上去的,“舵爷”也就需要拉圈子找打手。圈子里面的“文人相亲”,圈子之外的“文人相轻”。于是,“混圈”就是那些不着调的“音乐家”们的努力方向;“亲们”唯“舵爷”马首是瞻,  “亲们”打压“轻们”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

“码头”之所以是“大一统”延伸出来,那就一定要得到国家任命,所以这些音乐协会也好,绘画协会也好,都挂了一面“国”字旗。在“位”上人模狗样,失了“位”狗屁不如,于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舵爷”又要唯皇帝马首是瞻。所以,古代有"郑声夺雅",文革有“黄色歌曲”,反正就是必须统一到“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主旋律”。

老夫不懂音乐,又想附庸"风""雅",虽不能如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然《罗刹》一曲余音绕梁,也让人感叹几句三字经:

靠山调,不着调;罗刹国,无杂音。

蝉位高,声鸹噪;风雅颂,郑夺雅。

红黄歌,随喜乐;听不惯,塞耳朵!

愿说的比唱的好听,也愿唱的比说的好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道就是神”——《约翰福音》系列讲章之二

基督之光——《约翰福音》系列讲章之三

基督的救赎超越宗教——《约翰福音》系列讲章12